哪裡是「下淡水」呢?其實就是「高屏溪」。

    這一次,順著高屏溪,沿著溪岸,回溯歷史的軌跡,去看,去想像當初大批移民的開墾、定居的情形。

    或許你會懷疑,現在的屏東早就不是當初模樣,如何去追?

    當初泉州、漳州、潮州、客家人紛紛渡海來台,按照他們原初的生活習性,或在海邊、丘陵定居下來。

    初至開墾地,對於陌生土地的畏懼與敬畏,往往需要信仰的鼓舞與撫慰。這批移民,於甫安定之際,隨即搭設草寮供奉家鄉的香火、神像。

    所以,按著歷史的河流,逐步去造訪下淡水溪的廟宇,試著去想像開墾的步伐。

【第一站】關廟山西宮

DSC_0124.jpg  

自明鄭時期,漢人自台江內海(今之安平至鹿耳門一帶),溯航新港溪(今之鹽水溪),及其上游許寬溪(今之許縣溪)進入新豐里,墾荒聚落後,該地稱為「香洋仔」或是「小香洋」,在明鄭氏台灣軍備圖記內就有小香洋民社之記載。

  來關廟一定不能忘記買包關廟麵回家。還有,王建民是山西宮關老爺的契子,每次回台必來參拜。

【第二站】內門清水宮

DSC_0127.jpg 

DSC_0130.jpg 

DSC_0131.jpg 

DSC_0133.jpg    

內門有三間主祀清水祖師的廟宇。

清水祖師,法號普足,俗名陳昭應(1047年-1101年),本籍福建永春,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。

是泉州、安溪的地方守護神,茶園的守護者。猜想是泉州人渡海將祖師帶了過來。


【第二站】內門文衡殿

DSC_0138.jpg DSC_0139.jpg DSC_0143.jpg    
未進廟門之前,很想當然耳是拜關帝之廟,細看沿革並非如此。

沿革上記,是黃姓先人,稱是文衡降世,因為(自家?)加封為文衡聖帝。廟宇非常宏偉,猜想是黃姓子孫發達起建。廟宇之成立,非常有趣。是個可以探索的廟宇。

【第三站】內門紫竹寺

紫竹寺.jpg  

紫竹寺1.jpg  

     郭家四兄弟渡海移居內門時,從家鄉奉迎三尊觀音菩蕯神像同來,先在當時內門漢人開墾最興盛的中埔番子路一帶落腳,後來逐漸發展而分枝,元欽奉迎大佛祖移居東勢埔,元樞、元章奉迎二佛祖遷往石門坑,四子元興仍留在番子路奉祀三佛祖。      

    郭元興將觀音佛祖安奉在家中廳堂內,早晚燒香祭拜,雍正十年,某天清晨燒香時,香爐竟然不見了,遍尋不著。幾天後,才在今內門紫竹寺寺址的石榴樹三叉枝上發現,令人詑異的是,爐內依舊香煙裊裊,香火未熄。


【第四站】屏東市城隍廟、阿猴媽祖慈鳳宮、關帝廟

P1060476.jpg 

P1060481.jpg

P1060496.jpg P1060497.jpg DSC_0148.jpg

P1060521.jpg  

【第五站】內埔六堆天后宮、昌黎祠

DSC_0154.jpg 

六堆天后宮奉祀主神為天上聖母(紅面媽祖),及其守護神千里眼、順風耳,左次間奉祀註生娘娘,右次間為福德正神,在正殿及昌黎祠間翼房為觀音廳。

DSC_0179.jpg

 DSC_0172.jpg DSC_0180.jpg DSC_0181.jpg  

「六 堆」

 

西元1721年,台灣陷入「朱一貴之亂」,威脅到高屏客家聚落的生存時,各地士紳義勇集合於內埔「媽祖廟」聚議,成立六隊﹝堆﹞鄉團:中堆﹝竹田鄉﹞、先鋒隊﹝萬巒﹞、後堆﹝內埔鄉﹞、前堆﹝麟洛、長治﹞、左堆﹝佳冬、新埤﹞、右堆﹝美濃、高樹﹞、以保衛家鄉,抵禦外侮。由於平亂有功,獲清廷敕建忠義亭(精神堡壘),並成為高屏兩縣客家村庄的總稱。(資料來源:內埔鄉公所)

昌黎祠
DSC_0155.jpg 
DSC_0163.jpg 
DSC_0166.jpg 
昌黎祠中,韓愈旁祀韓湘。
韓湘子與韓愈,是八仙故事中獨立發展的一個支脈。
歷史上,韓湘為韓愈的侄子。後來,八仙中的韓湘與韓愈之姪附會在一起,而有韓湘度韓愈的傳說故事。
DSC_0169.jpg 
這是每年的文昌符,非常古樸有味。 

 

     

arrow
arrow

    differ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